人們對空間環境的使用表現為兩個心理與行為特征:私密性與領域性。無論何時何地,人都需要有一個能受到保護的空間。因此我們會看見,無論是在餐廳、酒吧、茶館和圖書館等等地方,只要存在著與人共用一個大空間時,幾乎所用的人都會先選擇靠墻、靠窗或有隔斷的地方,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這樣的安全感,需要被保護的空間氛圍;而當空間過大時,我們就會有一種隱隱迷失的茫然。
所以,現在的室內越來越多地融入了穿插空間和母子空間的設計,目的就是為人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空間。只有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人的不同條件下的空間心理需要,才有可能創造出使人感覺適宜的室內環境。在環境、心理與行為的動態關系中,人類只有通過認知環境,才能從環境中獲得指導行為的方法,而環境必須通過人的認知與感受,才能驗證它存在的合理性。正如拉普卜特所說:如果環境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信息的編碼過程,那么使用則可被看作是對其進行的解碼。人在環境中的心理活動眾多,我們期待所做出的環境設計能被使用都“解碼”。而“解碼”的過程就是使用者心理活動過程。所以,在實際設計中就要首手于主要的心理活動,利用心理活動這一線索串起我們的設計。
“引人注目”是人們心理活動現象之一。視覺具有先行性,由于人的視覺范圍的特殊性,人們對環境的印象總是由一個個的小片斷組成的,只有先確定流線才能決定每一個“流線片斷”上的畫面,由引人注目的畫面組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,這時設計的目的就達到了。“觸景生情”是人們審視環境時最常用的潛意識心理活動。中國的成語有許多都被現代商家用作廣告語和宣傳口號,譬如打著“賓至如歸”旗號的餐廳、賓館,宣傳口號是“世外桃源”的居住小區等等,其目的就在于利用人們對環境的“觸景生情”的心理,喚起人們“熟悉”的感覺。這其實就是在找一種認同感,而“認同感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“熟悉感”。就如問幼兒看見紅色的感覺時,孩童們不是說“蘋果”就是“太陽”的道理。